8成社會房屋住戶指未減住屋壓力 組織倡過渡性房屋基金「加碼」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9/17 17:23

分享:

分享:

(經濟日報資料圖片)

關注基層住屋聯席今年8至9月期間,就本港社會房屋政策訪問約200名不適切房屋及社會房屋住戶意見,當中156名為不適切房屋住戶。結果顯示45名社會房屋受訪住戶中,大部分均指入住社會房屋後,經濟、身心健康及社交等各方面,均有明顯改善。

調查指,逾9成現居社會房屋住戶指遷至社會房屋後,間中、甚少及從未感到精神壓力;當中逾半更稱毋需再擔心被迫遷及加租。逾7成受訪住戶稱入住社會房屋後,間中及經常感健康良好,較只有近3成居不適切居所者感健康良好高。

不過,有達9成人認為現時社會房屋單位不足,有8成受訪住戶認為,社會房屋政策未能有效減輕住屋壓力,原因主要是社會房屋供應有限,或是未能合乎申請資格和不知道甚麼是社會房屋。受訪社會房屋住戶為政府政策評分,以5分為最高分、0分為最低,當中超過一半人的評分為2分或以下,而平均分只有2.4分,屬於不合格。

至於不適切房屋受訪住戶,近9成認為自己會入住社會房屋,主要因租金相宜及租期穩定;相反不入選擇住社會房屋的受訪者,主因傾向不想共用廚廁及客廳,反映受訪者重視私人空間,不希望與陌生人共用空間。

聯席認為,受訪住戶考慮租金及租期外,同時亦冀有獨立生活空間,惟礙於住屋市場價格失調,才被迫居劏房,與他人共用廚廁;又認為政府應尊重每個人也渴望更有「尊嚴」的生活環境,長遠不應只推行共享形式的社會房屋。

聯席建議政府短中期應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,包括簡化申建社會房屋的行政程序,又建議應為過渡性房屋基金「加碼」至80至90億元,提供近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,並應付「硬件」及人手等「軟件」需要。聯席成員李大成建議政府應重推租務管制,並考慮以劏房戶為起步點,就舊有條例作改善,長遠要增建公屋解決房屋問題。

責任編輯:陳正怡